【连网】(王维聪 吕继刚)在赣榆区城西镇高岭村青班路南侧,两栋高大修长的白色塑料大棚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大棚内,温暖如夏,蜜蜂在白色的小花间来回飞舞,忙着采蜜授粉。绿色的叶片下,颗颗草莓饱满殷实,大的红彤彤,鲜艳欲滴,小的红里带着白,正在茁壮成长。
这两栋大棚,每个占地6亩,是村党支部书记庞作强到大连考察后,参考北方严冬种植蔬菜模式,在2014年腊月投资80多万元兴建,是省内第一处高温大棚,每个能用25年。除了种植反季节草莓、蔬菜,这种大棚还可以种植热带水果,东边大棚内,他种植的火龙果长得非常旺盛。
2002年,庞作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高岭村是典型的平原村庄,没有任何资源优势。村民们有种植露天草莓的传统,由于各地种植面积较大,上市时间集中,收入并不稳定。2008年,有着多年露天草莓种植经验的庞作强不满足于现状,为了蹚出一条致富新路,他把承包的16亩草莓地全部建成日光温室,开始尝试种植反季节草莓。同时,他牵头成立了江苏省赣榆意兴草莓专业合作社,吸纳村里的草莓种植户做会员,开拓草莓种植销售市场。
在他的带动下,庞作军、彭大胜等村民也纷纷建起了草莓日光温室。全村140户人家,有草莓专业大户15户,300多亩土地大部分是口粮田,流转不出来,草莓面积只发展到50亩。为了扩大规模,庞作强协调相邻的滕庄,带领种植户承包了这个村120亩土地发展反季节草莓。
为了掌握技术要领,他来到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学习,并聘请该院教授多次到高岭村现场指导培训,让种植户们系统掌握了种植管理技术要领。
“庞书记为俺们找到了一条致富好路子,大棚内种植的反季节草莓,从11月份开始能采摘到来年的6月份,而露天草莓只能采摘10多天。市场有保障,每亩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而且草莓罢市后,还能种上一季西瓜、甜瓜,每亩还能收入8000多元。利润比以前提高了不止10倍。”种植大户于光明种了20亩草莓,尝到了种植的甜头。
大棚草莓的种植、管理全部靠人工,有效地转移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村里的100多名留守妇女、老人纷纷到草莓棚里打工。
草莓种植上了规模,要想在市场上长盛不衰,品种至关重要。“这种又红又圆的草莓叫‘红颜’,上个月刚上市时卖50元1斤,现在30元1斤;这种瘦长的草莓叫‘香蕉’,现在还卖100元1斤。在另外的棚子里还有‘奶油’草莓,价格当前能卖到30多元。去年元月21日,区农科所从我们合作社挑选的‘红颜’草莓参加省草莓协会评比,从70多家单位中脱颖而出,被评为金奖。”庞作强说起草莓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