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名人

授人以渔拔“穷根”

2017-10-11 09:42:02
设置

出身贫寒的陈明利,致富不忘扶贫,真情回报乡亲。他以自己的无私、执著和担当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编者按 “明利”是莱芜农业的一张名片,陈明利把一生奉献给自己热爱的土地,带领父老乡亲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从青年时代,陈明利就把自己交付给了土地。他栉风沐雨,殚精竭虑,让自己的“蔬菜富民梦”一步一步变成现实。“齐鲁时代楷模”陈明利用短短的一生诠释了责任和担当。30多年来,这位痴心土地和蔬菜的“土专家”扎根基层、扶贫济弱。从种植大棚蔬菜到自办农业技术推广站,再到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带领广大农民闯市场、奔小康,展现出了一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

 

  昔人不在,精神永存。陈明利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和鼓舞着我们。

  2016年10月17日,50岁的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明利,因积劳成疾,患胃癌去世。

 

  陈明利一生栉风沐雨,殚精竭虑,让自己的“蔬菜富民梦”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土地和蔬菜。

 

  种菜脱贫——陈明利闯出一条致富路,让家人摘掉“穷帽子”

 

  陈明利,1966年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全家六口仅靠父亲挣工分维持生活。

 

  穷,对陈明利来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童年噩梦。

 

  陈明利兄妹共4人,母亲常年有病,全家只靠父亲一人在生产队挣工分过活,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上小学,为了一本《新华字典》,父亲从村东借到村西才凑齐钱。1983年,因家庭生活困难,陈明利仅上了一年初中就辍学在家,他难过地哭了一夜。

 

  贫困之苦,让陈明利产生了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1985年,他开始尝试种植拱棚蔬菜。没有技术,他边种植边摸索,没有文化,他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如饥似渴学习。陈明利说:“我不怕吃苦、不服输,看准了的事,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在苦苦摸索着,为了观察施肥喷药对作物的影响,不顾严寒酷暑、风刮日晒,一蹲就是大半天;为了解一种不知名的蔬菜病虫害,他要到城里的新华书店查阅上百种图书资料;为了掌握一门技术,他曾偷偷地去观察种菜老把式浇水施肥、防虫治病的时间和方法;为了把书本知识变成实用技能,他在自家的承包地里一遍遍搞试验,失败了从头再来,长期的实践使他逐渐成为一名大棚蔬菜种植“土专家”。

 

  1987年,陈明利种植的32架拱棚西红柿、9架拱棚黄瓜喜获丰收,当年毛收入5000多元。1991年,年仅25岁的陈明利就在自留地里建起冬暖式温室大棚,创下莱芜第一。

 

  1993年,在当时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的曹家庄村,他成为第一个万元户。陈明利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种植大棚蔬菜能发财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轰动。

 

  自家日子光景渐渐好起来,陈明利攥着母亲的手说:“娘,以后咱家再也不受穷了。”

 

  扶贫济困——陈明利带着满腔真诚和热情去帮扶贫困户,把“穷亲戚”变成致富带头人

 

  上世纪90年代,陈明利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能手。陈明利看到很多农民在穷窝里打转转,从心里着急难过。

 

  高庄街道蔺家庄村的村民蔺元利比陈明利年长7岁,但他提起陈明利,一口一个“老师”,心怀敬重。

 

  20多年前,陈明利和蔺元利相识于集市上,一个卖菜,一个炸油条。那时,陈明利靠种菜掘到第一桶金,蔺元利是村里的贫困户。

 

  陈明利问:“为啥不种菜?”蔺元利:“俺不会。”陈明利干脆地说:“我教你。”

 

  就这样,陈明利帮蔺元利扎起一个蔬菜棚,给他买好种子,手把手教他种菜。当年,蔺元利就靠种芹菜挣了8000元,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贫困户蔺元利早已甩掉“穷帽子”,成为了本村蔬菜大户。他还在陈明利的支持下开起了农资店,为附近百姓提供优质化肥、农药,去年年收入已超过5万元。

 

  南梨沟村的村民亓桂圆也是如此。今年60岁的亓桂圆,常年在煤矿和建筑工地打工,双手都是厚茧,落了一身伤病。

 

  亓桂圆毛遂自荐,去陈明利那里打工。有人不同意,认为老亓年纪太大,没有种菜技能。但陈明利执意将其留下。他说:“不会种菜可以学,人家主动找到咱,就是对咱的信任。”

 

  跟了陈明利后,亓桂圆月月拿工资,年收入近3万元。亓桂圆说:“跟了陈明利,终于过上了像样的日子。”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陈明利带着对贫苦农户的深切同情,不为名,不为利,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危难时刻倾囊相助。

 

  1998年,他帮沙埠子村农户王清祥建了一个冬暖大棚,当年盈利8000元;2000年,他帮助井峪村在山岭薄地上种生姜,大旱之年产量翻了两番。高庄街道遭遇特大干旱那年,很多农户的庄稼颗粒无收。到了春耕备播季节,陈明利为特困户送去600斤玉米良种。

 

  如今,明利合作社的社员发展到217户,带动基地务工农民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社员由合作社所在的曹家庄村,发展到魏家洼、张家楼、南梨沟等20余个村。

 

  以“技”扶贫——陈明利自办农技服务站,踏遍900多个村庄,帮助广大农民掌握致富技能

 

  在农村,大部分农户凭老经验、老套路种庄稼,投入多回报少;还有一些贫困户因为缺信息,少技术,致富无门。

 

  陈明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迫切想把自己的技术传播出去,帮助更多的人。

 

  1998年3月,小有积累的陈明利自筹资金创办农业科技服务站。他骑着摩托,到各村推广新品种、新肥料、新技术,一些村干部不相信他,害怕他坑农害农;农民兄弟也不敢尝试,认为个体户就是为了挣钱,靠不住。

 

  为了让人信服,陈明利在自己的大棚里搞试验,验证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技术。他引进的菜花新品种津雪88试种成功进行推广,由于种子价格较贵,菜农难以接受,他包种子包技术,让部分菜农进行试种,当年获得大丰收,亩纯收入4000余元。群众看到了实效,陈明利抓住时机广泛宣传,农技推广打开了局面。

 

  记不清有多少个阴天下雨的日子了,陈明利早早走出家门,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翻地、施肥、治虫,为农民免费提供“科技套餐”服务,晚上回到家里,常常累得双腿拖不动,倒头就睡,妻子心疼地唠叨:“我们现在不缺吃、不缺喝的,你这是图的啥?”陈明利说:“咱个人富了不算富,能让老少爷们都富起来才算本事。”

 

  陈明利还成立了科技图书资料室和农业科技放映室,免费向农民开放,随时组织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他成立了土壤肥料化验室,为农民免费测土并提供配方施肥依据,1000户农民建立了土地施肥档案;他还在家里安上科技服务电话,对要求实地指导的,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全市1070个村,陈明利跑了近900个。

 

  2001年,陈明利当选山东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名气大了,越来越多的人向陈明利讨教、求助,陈明利有求必应。

 

  2001年春,陈明利聘请寿光市病虫害防治专家王仲春,举办农技培训班;

 

  2003年,他自掏腰包请20多名菜农到泰安等地参观学习;

 

  2005年,陈明利举办测土配方施肥观摩会;

 

  ……

 

  为推广农业技术,陈明利每年都投入万元以上。他先后组织各类培训班和技术推广会129次,80多名农户成为致富能手,有近万名群众因他受益。

 

  多年来,陈明利共推广优质高产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等良种44个,累计21.8万亩,推广黄瓜、西红柿等优良蔬菜品种80余个,累计12.6万亩;成立植物医院,全面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植物保护面积12万亩以上,推广覆盖20多万人口,这些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全社会农民增收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