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利一生与蔬菜打交道,一生为农民奔忙。直到他把自己的心血、智慧和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
2007年,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自此,陈明利种菜有了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陈明利成了全省闻名的“蔬菜大王”,却一步也没有放缓前进的步伐,他心里始终牵挂着那些并不富裕的父老乡亲。
有名无利——陈明利把社员当成亲人,把“利”让给大家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如何让乡亲们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成了陈明利的一个心结。
凭借着对蔬菜市场的了解,陈明利萌生出抱团种菜,共闯市场的想法。2007年,农业部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让陈明利眼前一亮。
说干就干。2007年11月,陈明利联合20多位农户,成立了莱芜第一个,也是全省首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合作社新流转土地53亩,投资156万余元,建设了6个高标准的蔬菜大棚,建成了高标准示范基地,流转土地的农民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并优先安排在基地打工。
合作社本着“为农、富农”的目标,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成本流转土地,每个月按时给社员发工资,每年还进行分红。
第一年,合作社没有盈利,却依然进行分红。陈明利自己偷偷拿了2万块钱让大伙儿分。面对着家人的不解和埋怨,陈明利说:“信心比钱重要。我要让大家看到干合作社是有希望的。”
2009年,合作社种植的芹菜芽,由于口感好、营养高,在市场上卖到了每公斤56元,“明利蔬菜”一炮打响。
十年来,明利蔬菜合作社,从一个只有21名社员的小型合作社,发展为拥有217名社员和300多亩基地的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66岁的社员亓召信,从合作社成立时就在社里当“工人”,他很满足:“过去种地一年挣不了1万元,在合作社,去年我分红加工资拿了36000元。”
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陈明利,本可按股金比例,分红拿大头,但他却要按交易量分红。陈明利说:“按股金分红的话不成了我自己的吗?办这个合作社是为了让大家伙儿一起致富,咱不能把这个钱装进自个兜里。”
合作社在用工上,本可选择年轻力壮手脚快的年轻人,但陈明利却用了很多贫困户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明利合作社,有30多家贫困户,60岁以上老人占了一半。
陈明利说:“建合作社不光是为了自己富,更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大家共同致富。”
在社员们的眼里,陈明利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他心里装的都是大家伙儿。社员有困难,陈明利马上出手相助。可就在他的亲弟弟陈明新买房子急需钱的时候,陈明利却拿不出钱来。
陈明新说:“都说我哥是有名又有利,我说他有名没有利。哪有钱?挣的钱他都分了。”
如今,合作社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引擎”。除了拥有300多亩的自属基地外,还吸纳了217个社员。自2008年起,陈明利每年都将合作社的盈余拿出来分红,分红的数量也从一开始的2万元发展到36万余元,至今已向社员累计发放分红155万元。
精准扶贫——陈明利主动请缨帮扶省级贫困村
陈明利建起合作社,成了“蔬菜大王”后,不少人向他取经。他不改本色,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
宋作平是金来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没章程,缺技术。他向陈明利求教,陈明利先后10余次上门指导。
都说同行是冤家。但陈明利不这么认为,他打心眼里看重合作社,认为有了这些平台,才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一有新技术,他就迫不及待地联系相关合作社,希望能推广应用。牛泉镇华兴鸡腿葱合作社理事长侯长华说:“陈明利是我们合作社的义务辅导员。他对土地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深深感动着大家。”
2014年,由于多年操劳和生活不规律,陈明利患上胃癌。去医院一查,发现已是晚期。
陈明利在胃部全切手术9天后,就坚持出院,又扎进蔬菜大棚。他的体重,从85公斤骤减到只剩45公斤。
2015年,国家吹响了精准扶贫的号角。陈明利听到这个消息,跑到高庄街道办事处,主动请战。他和街道领导说:“我有技术、有思路,也能出钱,咱街道有3个省级贫困村,我得出点力。”
时任街道党委书记王玉民说:“老陈,你安心养病吧。你再这么拼,就没命了。”陈明利却坚毅地说:“俺是一名党员,不能落在后面。”
当年冬天,为了流转省级贫困村邵家庄40亩土地,陈明利在田间地头摆上桌子,在寒风中坐了一个多星期,坚持亲自向百姓做说服工作。
“你不要命了,让别人替你去干吧。”妻子流着泪劝他。陈明利说:“我是合作社理事长,我去显得有诚意,有力度,别人替不了我。”
陈明利不顾身体虚弱,走村入户询问老百姓生产种植状况,亲自下地取土抽检化验,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发现,邵家庄村百姓多年的传统习俗,大都只种植地瓜、玉米、小麦等低值作物,市场价格低,老百姓难脱贫。为此,他利用多年的市场经验和技术优势,为邵家庄量身定制了“大棚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的扶贫路子,并亲自绘制了大棚建设图纸。
工作终于做完了。陈明利病情进一步恶化,肿瘤发生了转移。为了治病,陈明利把旧村改造刚分到手的新房卖了。很多村民听说此事后,难过得流泪。
陈明利想帮的人太多,就是在病床上,他也忘不了他的3个帮扶贫困村。就在项目动工的前夕,他因为病情恶化,再次住院接受化疗。躺在省城医院病床上,他还一再嘱咐二弟带上邵家庄村蔬菜大棚的建设图纸,“我再完善完善,再完善完善……”
按照他生前亲自绘制的图纸,邵家庄村的两个大棚已经建好,按照他的遗愿种上了韭菜。
情系乡里——“我也是从穷日子里过来的,现在生活好点了,就应该帮帮这些乡亲”
经历过困苦生活,陈明利更加不忘记那些还在穷苦日子里生活的父老乡亲。
2012年,崖下村村民王艳红的丈夫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婆婆患有心脏病,两个孩子还得上学,这使王艳红一家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家庭的重担压得王艳红喘不过气来。
陈明利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让王艳红来到基地打工挣钱,并让她放心,如果有事可以随时请假,并且把她评为合作社的困难职工,每年给她800元困难救助金。王艳红感动地说:“如果没有陈明利的帮助,自己早就被家里的这些事情给压垮了,是陈明利救了我们这一家啊!”
2015年,曹家庄村村民亓召信的妻子因患骨癌住院治疗,巨额的医疗费用几乎要压垮这个家庭,刚刚在医院化疗完的陈明利得知这一消息后,不顾自己身患胃癌病体难受,带着2000元救助金去医院看望亓召信的妻子,亓召信感动得满含眼泪,感慨着陈明利自己的身体还患重病,还给自己雪中送炭。
高庄街道修建鄂牛路那一年,陈明利带头捐款1000元,并倡导本村个体户积极捐资捐物……对一些贫困户,陈明利总是尽其所能,送技术、送良种,使他们从根子上脱贫致富。家人有时不理解,陈明利总是笑着说:“帮助他人,修路、架桥、建学校是积公德的好事儿,这样活得才踏实。”这些年来,他已为社会事业捐款十多万元。“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才是俺最大的心愿。”陈明利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陈明利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牵挂着村里的几个困难户,嘱咐员工给他们拿上桶花生油和自己种的菜送去。陈明利说:“我也是从穷日子里过来的,现在生活好点了,就应该帮帮这些乡亲。”
2016年10月,陈明利的生命进入倒计时。他找社员谈话,做最后的安排。“无论我在也好,不在也好,一定要把地种好,把菜管好,这就是给我帮了最大的忙了。”社员们眼泪汪汪地离开。
10月17日,陈明利因病医治无效,于13时59分与世长辞,享年50岁。
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他最后的心愿仍是想回基地看看,想在每个大棚前拍个照,想把这片土地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