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

虐恋,禁锢,自残…她是当代最叛逆的女性,为了复仇写作,成为国家公敌

2017-12-04 14:45:19
设置

书单来了

路读君12/03

“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我无法再担任原职,哪怕只是形式上留在瑞典文学院我也做不到。”

十二年前,瑞典文学院院士克努特·昂隆德在递交辞呈时留下这样一段话,作为自己辞职的理由。

是什么让他如此愤怒,以至于放弃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这个人人都想得到的至高荣誉呢?

答案就是今天路读君要为大家介绍的奥地利德语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2004年,瑞典文学院宣布当年的文学奖将赋予耶利内克,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但这些理由并不能说服众人,围绕耶利内克是否有资格得奖的争议从不间断,从克努特·昂隆德在次年的辞呈便可得知。

耶利内克是谁?为何能拿下文学界最高的荣誉?又为何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一切得从她的童年,即她的写作动机,说起。

/ 为了雪冤而写作 /

耶利内克生于奥地利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上不阔,但一直是敦实的书香世代。生在这样的家庭,似乎未来注定是体面且光明的。

但事态在耶利内克出生之前就起变化了,1938年,纳粹德国进军奥地利,从此这个独立的国家被纳入了德国的版图,而耶利内克一家则一夜之间成了新统治者的眼中钉——他们是犹太人,德国人眼中“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

不幸中的万幸是,耶利内克的父亲是工程学博士和化学家,被招募去从事“服务于战争”的工作,这使得他免遭纳粹的迫害。虽然他因为自身能力被留了一条命,但在二战中,耶利内克家族共有46人遇害。

一时的苟存,并不能换来心灵的安宁。

在纳粹长期的逼迫之下,这位生不如死的工程师开始受到心理疾病的摧残。尽管二战结束后他迎来了自由,心理疾病却越来越重,后来只能窝在家中养病。

在纳粹被消灭的二十四年后,耶利内克的父亲终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在一家精神病院中病故。

1946年出生的耶利内克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父亲的疯狂和缺席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尽管,母亲一直在努力为耶利内克清除这些负面影响:她让耶利内克享受最好的教育,送她上管理严格的天主教学校,从小为她提供钢琴、吉他、小提琴、芭蕾舞等培训。

//耶利内克和母亲

带着母亲的期待,耶利内克后来也顺利上了维也纳音乐学院,看似已经告别了祖辈们的苦难历史,但在大学期间,她经历了一次心理崩溃:父亲及犹太民族曾经的命运,让她始终无法昧着良心正常生活。

之后,她选择了转学到维也纳大学,但一切似乎和环境无关,在学了几个学期后她决定休学,在家中过了与世隔绝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她陷入了比以往更大的痛苦。

但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她开始写作,这给她带来一种治愈的感觉。

“我一生的心愿就是为我的父亲雪冤。”后来,她这样解释她的的创作动机,语气中仍然带着青少年时期的愤慨和叛逆。而这种跌到底层再爆发的创作动机,让她成了这个世界最危险的作家。

这就是耶利内克,为复仇和雪冤而写作的女人。

/ 国家的敌人 /

“你们是需要耶利内克…还是需要艺术?”

1998年,在奥地利的街头,随处可以见到这个标语。将耶利内克和艺术对立起来的,不是文学评论家,而是一个政党:奥地利自由党。

这一切要追溯到耶利内克自始至终对真相的拷问。

在史书中,关于德国纳粹的罪行无需再赘言,但很少人会去追究那些曾和纳粹同行的罪犯。在耶利内克看来,奥地利人一直对历史问题上欺骗自我,自认为是纳粹的受害者,但事实上却是这个邪恶政权的同伙人。

她毫不留情地指出:“奥地利说它是第一个遭受希德勒侵略的国家,这是一个谎言。奥地利就建立在这谎言之上。”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德国进军奥地利后,后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抗拒,不少奥地利人夹道欢迎纳粹军队的到来,在之后的犹太屠杀中更是自告奋勇,为虎作伥。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二战的轴心国除了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应该再加上一个奥地利。

// 1938年,奥地利民众夹道欢迎纳粹德国军队。

这个历史死穴,在二战后成为许多奥地利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往事,而耶利内克在1983年上演的戏剧《城堡剧院》则不留情面地把它挖掘出来,这遭来许多奥地利人的反感。

其中最大的反对者就是上文提到的自由党,尽管以自由为名,但该党实则是一个极右势力组织。从成立至今,这个政党便以反犹、亲德和极端民族主义而臭名昭著,曾经的党主席海德尔更是公开赞扬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明目张胆地反犹。

在剧院之外,一场“耶利内克vs自由党”的大戏更为精彩。

面对极右势力的抹黑,她毫不妥协,继续以笔为矛,而自由党也不停对耶利内克进行抨击,使后者获得一个“弄脏窝的人”的外号。

// “你们是需要耶利内克…还是需要艺术?”

这场鸡蛋对阵石头的现实戏剧在2000年来到了高潮:在国内民粹主义风潮的推动下,自由党在2000年上台执政,而作为抗议,耶利内克无法改变政治局势,只能宣布自己的戏剧将不在奥地利上演。

她的理由是:“我的话语有一种作用,那就是再也听不到了。”

两年后,自由党的反犹倾向和极端民族主义政策遭到了欧盟的制裁,在奥地利国内也得不到民众的支持,结果在大选中惨败。

但是,这位国家的敌人,赢了吗?

/ 永远的尖刀 /

我们可以想象,由于长期对真相的执着和来自极右势力的抹黑,耶利内克在奥地利可算是不怎么受人喜爱的“公知”了。

即使在耶利内克2004年得奖后,奥地利国内也并不待见她。

当时,奥地利的总统、总理只是出来发表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赞扬,似乎得诺贝尔奖只是小事一桩。而奥国的文化部部长则连场面话都懒得说,直接说诺奖只是耶利内克个人的荣誉,而不是国家的荣誉。

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耶利内克已经被官方认为是“给奥地利政府抹黑之人”。

在奥地利的一个评论网站上,直接就以“淫秽、亵渎神灵、粗俗”为题批判耶利内克。

耶利内克太超前了,她像一把手术刀般剖开奥地利的腹部,将历史的肿瘤暴露在众人面前,以至于人们宁愿蒙着双眼,也不愿面对现实。

直到她那部揭示奥地利耻辱史的戏剧上演的二十三年后,奥地利总统才亲口承认,在二战期间的确有大量奥地利人欢迎纳粹,并与德军合作。

到此,作为全民公敌的耶利内克,终于赢了这场复仇。

但作为作家的耶利内克,仍处在争议之中,因为除了她的政治态度,不少人更反感她的写作主题和语言风格。

除了控诉法西斯,耶利内克的许多作品也涉及到性爱、虐恋和女权,不仅情节黑暗恐怖,贯穿着直白的性描写,更是在语言上前卫大胆,对性和暴力、女性地位等敏感话题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

有人说,读耶利内克就像穿过一片荆棘,内心只有满满的压抑。

有人说,耶利内克的小说没有爱,没有美,只有性和恶。

甚至有人说:耶利内克的小说里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源源不断的垃圾!”

这一切在她的代表作《钢琴教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讲述了性格极其压抑的女钢琴教师埃里卡和她母亲之间近乎变态的母女关系,以及埃里卡和她的学生克雷默尔之间的虐恋故事。

// 电影《钢琴教师》剧照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到暴力、禁锢、性虐和自残,或者更直接一点说,就是SM。

尽管外界对这些东西大多都感到不适,但在耶利内克本人看来,性其实是社会权力结构的一面镜子,透过对性的挖掘,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看似正常的社会是如何运转、施暴和扭曲的。

如一把尖刀般,耶利内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阴暗的世界,有人从中看到色情,有人则从中看到真相。

// 电影《钢琴教师》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钢琴教师》的故事过于诡异和精彩,后来也被搬上了大银幕,同名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中获得了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这足以证明耶利内克的故事并非哗众取宠,而是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下周五,这本2004年诺奖得主的代表作《钢琴教师》将会在路上读书APP上架。

届时,我们将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硕士Elinor为我们走进耶利内克的黑暗世界。

除了《钢琴教师》,未来一周还有这些好书在等着你:

周一

通俗经济学开山之作

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

《牛奶可乐经济学》

经济学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高深难懂,但实际上,生活中处处都有关于经济学的问题:

为什么麦当劳的甜筒第二个半价?

为什么星巴克最小的杯子叫中杯呢?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而可乐装在圆瓶子里卖吗?

《牛奶可乐经济学》从我们身边的常见事例出发,教你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利用供求关系、成本、折扣等等简单的经济学概念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作为“博物经济学家”的美妙之处。

周二

树倒猢狲散,严家的人间炼狱

《明朝那些事儿》(12)

周三

你的生活就是一个世界

再平凡的人也要为你的世界奋斗终生

《平凡的世界》(上)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1975年到1985年的十年间,我国正经历着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到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经济大改革,小说以双水村孙家两兄弟少安、少平在这十年巨变的浪潮中颠沛浮沉的命运为线索,勾勒出一幅小人物在大时代下挣扎谋生的世相图,展示了新时期的年轻农民在陕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尊严、爱情以及财富的奋斗历程。

然而前路荆棘丛生,孙少安、孙少平究竟会如何度过这铺满苦难的前半生呢?

周四

隐形传送、隔空取物、时间旅行

科幻也能变现实

《不可思议的物理》

许多科幻作品中,从隐形传送到隔空取物,从激光武器到仿真机器人,从太空遨游到时间旅行,都是再常见不过的情节。这些天马行空的东西有一天可能成为现实呢?

《不可思议的物理》让我们看到,对“不可能”的研究可以来开拓出人意料的研究领域,甚至改变历史进程。本书通过对科学原理的迷人探险,探讨了科幻作品中常见科技在未来实现的可能性。

周六

北欧悬疑小说天王代表作

你真的了解枕边人吗?

《雪人》

初雪的夜晚,小男孩从噩梦中醒来,惊觉妈妈不见踪影,院子里出现了一个不知是谁堆起的雪人。一封署名“雪人”的来信,开启了警探哈利对新近失踪女性的调查。接连失踪的那些女人似乎都有着奇怪的共同点。

是什么隐秘的动机在驱使罪犯连续作案?以“雪人”为记号的冷血犯人究竟是谁?

周日

我就是想当皇后!

武才人的巅峰晋级之路

武则天》(2)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皇帝之一。她用智慧和韬略,令无数男人俯首称臣。

然而,自古以来,关于武则天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第一,她是如何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最后又变成女皇帝的?第二,为什么大家都说她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女?第三,她为什么如此憧憬佛教,为此还花了那么多钱?第四,为什么她最后又把权力交给了李家的子孙,而不是自己武家的后代?

本书语言幽默风趣,结构逻辑严谨,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好评,成为许多历史爱好者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