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时,对“五个振兴”作出了进一步阐释,并给山东出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题目。“五个振兴”是一个包含天地人三者的鲜活治理系统,充满“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中国智慧,为莱城区找准了具体抓手,提供了根本遵循。莱城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建设生态莱城、决胜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聚焦聚力生态产业、生态城镇、生态环境、生态人文四个重点领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选择从生态振兴破题,“五个振兴”协同推进,走出了一条“6+5”一体化的乡村振兴莱城路径。
“六个一体化”优先推动生态振兴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产业兴旺,乡亲们更期盼拥有优美的环境。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是生活污水、垃圾、道路和村容村貌差,应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统筹兼顾、协同施治,基于这一考虑,莱城区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生活污水处理、水资源管理、农村垃圾处理、农村道路管护、城乡绿化、村容村貌提升“六个一体化”工程,努力展现生态莱城的“靓丽名片”。
▲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学术高峰会期间,与会专家实地参观嬴泰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特约记者 徐永伟 摄)
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
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这一难题,莱城区加快实施厕所革命,以生态洁为依托,利用中科院微生物降解技术,实现了生活污水的一体化有效处理,主要实施了四种模式。单户居家处理模式。在有条件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农户家中推广,口镇林家庄村163户全部安装这种设备,单户投资3600元,将生活、餐厨、厕所污水通过微生物降解实现无害化处理,处理后的再生水就地实现资源化、再利用;联户共同处理模式。主要针对偏远山区地形复杂、空间小、难开挖的实际,3-6户共用一套设备,所有的污水经过处理达标排放;村级集中处理模式。主要针对农村集中居住区,重点推广生活污水生物集成处理系统;移动处理模式。主要在社区、景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建设微生物降解环保卫生间,通过微生物菌种作用,将排泄物变成气体达标排放,一年节水1000多吨。
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一龙管水,实现高效共赢。不断深化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推进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优化配置,实施了“3个一体化”,由多龙治水向一龙管水转变;全面节水,不浪费一滴水。对传统塑机产业实施产业重塑,成立“山东省节水灌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微灌、滴灌、水肥一体化,促进传统节水产业由单兵作战向军团化作战转变,走向“一带一路”。全区节水装备制造销售企业发展到122家,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严管绿水,保护乡村绿肺。倾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湖环境,河流、湖泊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不论是穿城而过的“大动脉”,还是蜿蜒村内的“毛细血管”都实现了有序管理。
农村垃圾一体化管理
莱城区顺应群众期盼,改变以往环境综合整治运动式、突击式的工作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分级负责、整体推进,创新出台“生活垃圾区级一体化管理,生产、建筑垃圾镇级一体化管理,秸秆、柴堆处理村级一体化管理”的三个一体化制度,建立起了覆盖城乡、三级联动的环卫管理新机制,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活垃圾区级一体化管理方面,注重控好两端。在收集端,坚持户集、村收、保洁公司清运,在各镇(街)设立环卫所,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在处理端,引进了最前沿的光大环保能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了生活垃圾系统收集、再生利用;生产、建筑垃圾镇级一体化管理方面,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在镇(街)设置17处生产、建筑垃圾堆放填埋点。目前,正在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建筑固废再利用项目,彻底实现了变废为宝;秸秆、柴堆处理村级一体化管理方面,每村开辟场地设立柴园,大力推广秸秆饲料青贮、集中处理,彻底扭转了乱堆乱放状况。
农村道路一体化管护
坚持为民办实事从脚底开始,一方面用数十年的坚持构建农村交通网络,形成了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00多公里,实现了公交村村通、校车村村通。现在,900多辆新能源公交车沿着82条公交线路,每天穿梭于莱城的每一条山路、每一个村落,108辆“大鼻子”校车满载着1万多名学生家长的安心放心和孩子的欢声笑语,实现了从家门到校门的一站式直达,在全国创造了“莱城公交模式”和“莱城校车模式”;另一方面用打通“最后一米”的精细改善农村小街小巷。实施农村小街小巷三年治理活动,对全区345个村8800多条小街小巷进行专项治理,实现了路面平、道路洁、路灯亮、线整齐,整齐干净的水泥路修到了每一户群众的家门口。
城乡绿化一体化覆盖
秉承山水城林相融、城乡生态一体、人文景观和谐、生态经济共赢的理念,坚持全方位植绿,大力实施城区、镇村、荒山、水系、道路绿化和平原林网建设等生态绿化工程,开展三年大造林行动,累计完成造林10万亩,建设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坚持立体化种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茶旅小镇等六大林下经济基地,林下种植面积近万亩、养殖量16万余只,实现了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赢。
村容村貌一体化提升
全域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点连线带面,将“美丽乡村”变成最好的请柬。“抓点”,就是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按照“六美乡村”标准集中打造,全区近六成村庄成为了具有乡土韵味、乡愁记忆的美丽乡村;“连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莲花山—云台山”一线为重点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完成30.5公里旅游大道,将南部山区星点布局的景点连线成片,形成了“齐鲁古长城、云台莲花境”全域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带面”,深入实施社区“三清三建”、农村“三增三改”工程,持续改善农村环境,绘就了优美、精美、富美的生态莱城蓝图。
“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用“六个一体化”自选动作推进生态振兴的同时,莱城区协同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
抓实抓好人才振兴这一关键
高端人才引领。累计引进院士2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26名,博士硕士713名,特别是引进了王玉强、储明星等一批“农字号”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归雁”人才带动。吸引一批“领头雁”回归本土,像上海师大高材生亓宪瑞,走出山沟又回到山沟,成立了万邦公司,将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山楂变成了农户的金疙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大学生村官服务。选聘41名大学生村官、29名“三支一扶”大学生驻村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支撑。大力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工程,涌现出“齐鲁时代楷模”陈明利、东汶南村支部书记亓新华等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撑起了现代农业一片天。
抓实抓好文化振兴这一灵魂
弘扬政治文化。深入挖掘山东省工委旧址、小三线等红色文化,唤醒莱城红色记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乡村振兴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提倡法治文化。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人民调解、法律顾问全覆盖,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厚植传统文化。深入实施“四德工程”,村村建立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村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崇德尚文、厚养简丧、喜事新办成为农村新时尚。
抓实抓好组织振兴这一根基
把基层党建摆在首要位置,以“三化”强基固本,确保全面提升、全面过硬。三级网络全域化。探索建立“农村+为民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企业+党建联络室”的三级党群服务体系;村级服务标准化。固化联合议事机制,实现财务审计全覆盖,落实农村干部关爱机制,既打雷又撑伞;教育培训精准化。每年对农村(社区)“两委”干部集中轮训,全面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对农村干部进行学历教育,202名“两委”干部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农村“两委”干部的学历层次和人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抓实抓好产业振兴这一核心
围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六产”,探索出了“4+、3联动”模式,促进了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
“4+”,即:“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涌现出了2家国家级和4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多万农户融入产业化链条,小农户与大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新型组织+”。培育形成了万邦、嬴泰田园等一批终端型、体验型经营主体,传统农业加快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健康养生等领域横向拓展;“集体经济+”。引导各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民富村强,涌现出了“江北华西村”——— 安仙村等一批先进典型;“共享经济+”。鼓励城市资本、市民下乡,支持野槐峪村与莱商银行共建生态田园,引导部分村利用闲置村落建设共享小院,实现了城乡互动、共建共赢。“3联动”,即:增减挂钩联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8个,复垦耕地4200多亩,腾出指标2900余亩,盘活农村闲置资产7亿多元;扶优扶强联动。每年拿出3000万元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三农”事业发展,为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促进了企业长久发展;深度开发联动。坚持区域解困和个体脱贫并举,利用三年时间对101个偏远山区村一体规划、综合开发,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
特约记者 徐永伟 通讯员 谢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