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桂林偏居广西一隅,似是“边城”。然而,这座城市自古以来“曝光率”就极高,不仅早早成名,文化更是多元璀璨。除了甲天下的山水,还有什么力量在背后推动?跟随着本文作者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桂林的另一种精彩,以及在其血脉中流淌了数千年的“开放”基因。
地理大走廊,桂林山水的另一个身份
北有河西走廊,南有湘桂走廊。桂林山水就是湘桂走廊的一部分。秦始皇筑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后,船载货物不用卸载便可由湘江入漓江,湘桂走廊的优势加倍强化,成为连接内地与岭南,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最便捷的水陆通道。图为壮美山水中的漓江,航船徜徉,河道悠远,隐约可见当年交通大动脉的辉煌。摄影/韦毅刚
北有河西走廊,南有湘桂走廊。桂林山水就是湘桂走廊的一部分。秦始皇筑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后,船载货物不用卸载便可由湘江入漓江,湘桂走廊的优势加倍强化,成为连接内地与岭南,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最便捷的水陆通道。图为壮美山水中的漓江,航船徜徉,河道悠远,隐约可见当年交通大动脉的辉煌。摄影/韦毅刚
关于桂林,人们有很多的赞美,很多的标签。漓江边的象鼻山、美味的米粉、甲天下的山水……今天,我们关于桂林的故事,却是从一条叫做湘桂走廊的地理大通道说起。
在中华大地上大名鼎鼎的地理走廊,人们熟知的有河西走廊、辽西走廊。前者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等山脉之间,连通了中原与西域、中亚;后者东临辽东湾,西依松岭山,串起了中原与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
而在中国南方,还有一条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湘桂走廊,它由都庞岭、越城岭及其余脉围夹而成。全长200余公里,宽处30—40公里,最窄处不过几公里。上接湖南,下连广西,可以说,这条走廊相当大的一部分,尤其是核心兴安灵渠段,都在桂林地界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