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
可可西里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北角,是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在蒙语中“可可西里”意为“美丽的少女”和“青色的山梁”,其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在可可西里,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个,野生动物有230多种。这里雪山冰川林立、沼泽湖泊纵横,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和“生命的禁区”。同时这里也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是目前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然而,曾经的可可西里却经历了生态破坏的伤痛。
20世纪后期,野生动物皮绒制品在西方走俏,可可西里野生动物遭大量猎杀,其中藏羚羊数量从20余万只一度锐减到不足2万只。
1997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自然保护区。得益于政府和民间的共同保护,如今可可西里腹地的藏羚羊种群数量超过6万只,藏羚羊也从濒危物种名单中剔除。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的背后
为了让全世界更加了解这片净土,2014年10月,青海省正式启动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覆盖总面积约600万公顷,涉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的一部分。2016年青海可可西里作为中国政府申报的唯一自然遗产项目,参加2017年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因为可可西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物种多样性符合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的条件,申遗项目获表决通过,可可西里成为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这意味着生活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动物们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生活了,也使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站在了新起点上,成为全世界聚焦的目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技术评估报告给出这样的评价:这片严酷的荒野一望无垠,美景令人赞叹不已,仿佛被冻结在时空中,然而其地貌和生态系统却在不停地变化……
申遗成功意味着承诺,意味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更加坚定。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是一个标志,它将让公众更加了解青海人的生态意志、保护诉求、绿色情怀、文明愿望,并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关心和参与。申遗有画上句号之时,保护之路却永远没有终点。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不负青山绿水,无愧子孙后代。
成绩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青海人民保护可可西里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
为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青海省政府早在1995年就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1997年年底,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目前可可西里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个,如西金乌兰湖、可可西里湖、卓乃湖等,1平方公里以下的湖泊有7000多个。这些密集的湖群展现了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高原内陆湖泊景观。
踏进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神驰心往之间,更充满对这片土地的景仰与敬畏。沿途,保护区内藏羚羊在自由休憩或奔跑跳跃,辽阔的保护区远山雪色苍茫,蓝天白云之下的土地一派祥和宁静。曾记得这里有枪声响起,有生命倒下,有鲜血流淌,缘由都起于誓死守护这一方高原净土,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栖息在这个大家园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曾12次率队由昆仑山口进入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1994年1月18日,在押送18名偷猎者和缴获车队途中,40岁的索南达杰被盗猎者残忍地射杀在可可西里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
如今经过大力宣传,牧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他们都积极参与到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队伍中。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路过乡里的每户人家,只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路旁摆放着简易垃圾桶,家家门口有捆扎的垃圾。你会看到清澈见底的河水、绿茵环抱的小山,你还会看到野生动物成群多样,雪山绵延不绝。
“这些变化归功于可可西里申遗工作,三江源的小村落也因为申遗变得更加美丽,今后我们将按照专家意见,在申遗缓冲区内做好生态环保展示工作,和世界分享青藏高原藏族牧民朴素的生态环保理念。”曲麻河乡多秀村党支部书记江巴才成说。
在两年多申遗准备工作中,青海省组织专家克服高寒缺氧的困难开展大量实地调研,并且按照国际惯例编写材料,还设计了管理计划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净土,青海省先后投入资金8000万元,开展了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设施建设,加强了昆仑山口、不冻泉、五道梁等服务区和五大保护站点周边的环境保护措施。
2016年,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施行,标志着这片中国最大的自然遗产地获得立法保护。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对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
2016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青海可可西里”作为2017年自然遗产项目。
2016年到2017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重点开展了大规模、高密度、高频率的专项巡山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进入保护区的一切违法行为。完成大规模巡山12次、巡线巡护400余次。安排部署藏羚羊产仔以及回迁保驾护航工作,在大批藏羚羊陆续经过辖区时开展巡逻。
“可可西里申遗必须成功!”3年的艰辛换来了满意的答卷……无疑,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国际社会的一次新展示,是青海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份成绩单,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可可西里保护任重道远
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可以用“青海感冒,全球打喷嚏”来形象地比喻。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好三江源”,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总书记曾关心地询问青海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情况。
青海生态环境容不得一点破坏,这是使命,也是义务。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为青海大地为生态文明干事创业的实践力量,化为青海儿女自觉守护绿色家园的坚定信仰。
取消对三江源地区GDP考核,设立“生态红线”,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力度……一项项顶层设计,无不凸显着青海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迈进的勇气和信心,无不集结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高原青海的热切关怀和期望。
“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有专家如是说。这足以证明可可西里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生态地位。
如今,走向世界的可可西里,将唤起更多人关心和参与到生态文明保护中来。
今后一个时期,青海省将按照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总体要求,对照遗产地管理的标准做好规划工作。同时将进一步加强遗产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依法加强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保护和管理,完善和切实执行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把生物多样性信息与监测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对缓冲区内的藏族村落和牧民纳入保护、管理、监测和公众教育的行动中。此外将依托遗产地开展全民环境教育,进一步把可可西里遗产地的精神实质、自然风貌、绿色形象展示给世人。通过政府机构、社区和社会组织等,有效维持荒野景观的自然状态,保证物种的生存繁衍。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要求,青海省政府部门将遵守“不在遗产地范围内为根除小型哺乳动物鼠兔采用毒杀行动”“不强制安置或迁移遗产地缓冲区的传统牧民”“不在任何时候许可或提倡遗产地内会威胁到动物迁徙路线的围拦活动”等承诺。
另外,青海还提出要把总体生态环境保护好,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地区、青海湖周边地区以及东部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向全世界展示青海生态保护的成效,形成人人珍惜资源、人人保护环境的共识,让青海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孙爱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