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

大地动脉长江源

2018-04-02 14:54:43
设置

 长江, 古名江、大江,汉魏六朝以后始称长江。虽然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们的祖先不知有多少人历尽千辛万苦,甚至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来找寻她的源头,但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甚至有人面对密如鱼网的众多河流,唯有望洋兴叹,留下了“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叹息。

对于长江源的发现和认知,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战国时期的《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误把岷江作为江源,相传至明朝中叶,历时约2000年。明朝后期,徐霞客在他的《江源考》中提出:“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最早提出河源唯远的主张。清朝康熙四十七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绘制的《康熙内府兴图》中,已绘出通天河以上水系的大致位置。不久,康熙帝又派使臣去考察通天河以上的河流,惜无功而返。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齐召南著《水道提纲》中提出以木鲁乌苏河(其下游一段现为通天河上段)为江源,但对木鲁乌苏河上游诸河未区分主流和支流。从记述看,是把布曲当作江源,同时又认为尕尔曲是最远之源。民国时期对江源有多种说法。1946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首次提出“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此说曾盛行数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起,先后在沱沱河沿岸、楚玛尔河沿岸和布曲雁石坪设水文站,进行水文观测,为研究江源水系积累科学依据。1974年,测绘部门完成了青藏高原(原为无图区)1/10万航测地形图。该图精确地展现了江源地区的山川地貌,显示出沱沱河源头在各拉丹冬雪山群中。1976年和1978年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两次组织专业的江源考察队,实地考察了江源地区和沱沱河等河的源头。20世纪80年代,江源出现了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源”说(沱沱河或当曲为唯一河源),“二源”说(沱沱河为正源或北源,当曲为南源),“三源”说(沱沱河为正源或中源,当曲为南源,楚玛尔河为北源)。1999年,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在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脚下的沱沱河源头建立了长江源头标志碑。1999年6月,上述三个单位又会同青海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沱沱河沿岸竖立了“长江源”纪念碑,认定了长江源头。

长江源头从从这片神秘的土地起步,唐古拉山上圣洁的冰川,带着太阳的热吻,口衔高原的热恋,千回百转、飘逸豪放地扑向浩瀚的大海。她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裹挟汹涌澎湃的力量,开山劈石,以中华第一大河的雄姿,震颤着世人的心灵。

在朝阳的映照下,长江之源流光溢彩,融冰雪以为清流,绝尘世而成惊涛。她豪迈的气概和柔美的波浪令人叹为观止,生生不息而又一往无前地奔流着、诉说着、孕育着,仿佛自远古以至于现今,所有凡尘,都将被她的巨浪所涤荡。

在这块辽阔的高原上,迅疾的狂风与凛冽的朔雪雕琢出几十条现代峡谷冰川,由于长年的日照,这些冰雪无声无息地在消融着,散落下一滴滴水珠。这里还有无数的泉眼,日夜不停地向地面冒出涓涓的泉水。这消融的雪水、冰水,加上泉水,汇合成大小不等、纵横交错的水流,集成了长江源头的水系。

正是这看似渺小的水滴,用滴答声奏响了长江引吭高歌的宏伟乐章,开启了震惊世界的万里行程。这些水珠闪动着剔透的光芒,向东方源源不断地结伴、跳跃,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在世界著名的河流当中,唯有长江的源头是如此波澜壮阔的冰川之河!

青海省境内长江流域河道一般划分为江源、通天河、金沙江3个江段。

江源,是指楚玛尔河与通天河汇合处以上的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北倚昆仑山脉,南界唐古拉山脉,西接可可西里、乌兰乌拉、祖尔肯乌拉诸山。江源地区的水系呈扇形分布,有河流40余条。其中较大河流有沱沱河、介普勒节曲、当曲、布曲、尕尔曲、莫曲、牙哥曲、北麓河、科欠曲、楚玛尔河。

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山东麓,在江源地区众多河流里,它的流域面积最广。它接纳着巍巍昆仑山上融化的雪水,流经许多湖泊和沙丘,最后在曲麻莱县的西边汇入通天河。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清爽的绿色与明净的湛蓝交会于遥远的天际,低垂的白云在清风吹拂下掠过草原,轻轻抚摸着黑白相间的牛群和羊群。

当曲,在藏语里是“沼泽河”的意思,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霞舍日啊巴山,在囊极巴陇与沱沱河汇合后,始称通天河。人们又称当曲为“泉河”,因为在它流经的地方,有着数不清的泉眼。和沱沱河的“冰河奇观”不同,当曲则是另一番风光。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地下水源丰富,到处是成片的沼泽。从高空往下看,大大小小的水潭星罗棋布,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奇光,好似银河繁星。生存于此的群鸟以动人的歌曲划破静谧,蓝天、白云、清水、绿草组成了世界上最高的沼泽湿地,孕育出中国最美的高寒草原。

与当曲源头一山之隔的是澜沧江水系的上源,其流向与当曲正相反。再向南,是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怒江。有人说这里是“登上分水岭,一眼望三江”。丰沛的雨雪和众多的河流,让当曲在江源地区的所有河流中水量名列第一。但是要说河流长度的话,那么沱沱河才是江源河流的冠军。

沱沱河发源在唐古拉山山脉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各拉丹冬是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银装素裹的冰雪覆盖这里的层峦,发育出众多冷峭狂舞的现代冰川。姜根迪如山南北两条冰川,就像两条银白色的巨龙,由东而西,静卧在山谷之中,在太阳的光照之下,银光闪烁,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南边冰川的源头就是万里长江真正的起跑线。如果说,楚玛尔河是长江的北源,当曲是长江的南源,那么最长的沱沱河应该就是长江的正源了。

沱沱河与当曲汇合之后,流入通天河,藏族同胞叫它为“珠曲”。通天河在青海省玉树县境内,流程有800多公里。这里阳光充足,河谷宽阔,沼泽密布,草青如毯,水如凝碧,牛羊遍野。河两岸山势险峻,水深流急,一路上拐了很多大弯、小弯,仿佛在留恋着生她养她的雪山冰川。河水清澈,水质优良,是美景如同天堂的地方。这些曲折回转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形态——嵌入式蛇曲,不仅具有地学研究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形态美学价值。

 通天河继续向东南流,至玉树市城区以东接纳巴塘河后向东南流10余千米出境,流入四川、西藏边界,河名改称金沙江。

正是这些巍峨的高山与曲折的河流组成了长江的源头,她的美丽如此清晰、如此壮观。险峻的雪山,宁谧的湖泊,与奔涌的河流交错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大浪淘沙,这滔滔东去之水,滋润着中华大地;这奔腾不息之水,吟唱着千古风流!

为保护青海省境内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1999年6月5日,长江源纪念碑在长江源头沱沱河畔正式揭碑。2000年8月19日,国家在青海省正式成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城区通天河畔。2001年9月4日,“长江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在青海省长江源头的沱沱河畔正式启动,这是国家为保护长江源区生态环境而实施的又一工程,长江源水土保持站也同时建立。国家高度重视加强长江源头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继开展了长江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试点,并启动了长江源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的“长江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已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孙爱霞)